杭州师范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9月16日在下沙校区举行,副校长(主持行政日常工作)唐睿康在典礼上作了题为《拥抱大学的多元化,在多元化中成就自我》的致辞暨开学第一课,寄语2025级新生。
拥抱大学的多元化在多元化中成就自我
——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暨开学第一课
唐睿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站在杭州师范大学的校园里,看着“勤慎诚恕 博雅精进”的校训,我和你们一样,都是这所学校的新人。你们作为学生踏入这扇校门,我则第一次以新的身份与大家在校园里相聚。从今天起,我们便都是杭师大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要一同在这片土地上开启新的征程。
大学阶段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有着与其他成长阶段截然不同的特点——多元化。如果用一个比方来说,中学时的我们就像长在同一根树干上,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高考,评价标准也相对单一,更多以分数为指标;但在大学,我们就像从树干开始分叉生长,没有统一的模板,而每个人都将成为枝头的一片叶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大学的特点,正是为这些不同的成长轨迹提供充足的时间与包容的环境,这也是个性化教育的生动体现。也正因如此,大学阶段才成为我们拥抱多元化、在多元化中成就自我的黄金时期,更是发掘和培养多元化才能的绝佳阶段,从而为自己的成长找到方向。
提起国际著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他在中学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虽然动手能力强却不擅长应试。进入大学后,他专注于物理实验研究,这种个性化的发展路径让他最终在激光冷却领域取得突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正印证了多元化成长的价值。回顾自己的成长,我也有相似的体会。中学期间我称不上是一个优秀学生,但在大学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特长——不是在课堂上应试,而是在实验室里创造。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坚持自己的专长,最终做出价值,这就是我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收获。这让我更加确信,大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大学所营造的丰富多元环境,正是让学生在多样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将个性化教育切实落地。我们在杭师大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各类平台,就是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特长,实现个性化成长。
在杭师大,这种多元化随处可见:老校区的梧桐叶落在新教学楼的台阶上,像不同成长轨迹的交汇;李叔同先生的墨香与实验室的试剂味在空气中交融,是人文与理工的共生;音乐学院的琴键声和体育场上的脚步声,共同谱写着“各美其美”的校园晨曲。校友马云在校时,在英语角打磨出的语言优势、在学生会锻炼出的组织能力,成了他独特的成长印记。后来他常说“杭师大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排名和评价,而是他对母校个性化教育的认可。我们始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会为不同成长轨迹的同学提供合适的发展空间,让大家充分感受多元化的魅力,为多元化才能的生长提供沃土。
拥抱多元化,首先要敢于在多样选择中发现自己的特色,这正是大学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与任务,也是发掘多元化才能的第一步,更是落实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如何落实和拥抱大学的多元化?如何在多元化中成就自我?这将是你们接下来校园生活的关键,需要在多元化环境中发掘并培养各自的个性化才能。
第一个建议是大胆尝试,突破边界。尤其要记住:不要唯成绩论,更不要陷入成绩的内卷中。大学的评价体系本该就是多元的,成绩单上的数字不能定义你的全部价值。与其为了0.1分的绩点差距焦虑,不如把精力放在探索兴趣上——就像有人擅长考试拿高分,有人能在实验室做创新,有人在社团活动里能凝聚人心,有人在志愿服务里传递温暖,这些都是同等重要的成长。把大学作为发掘才能的“试验场”,跳出成绩的舒适区:选课不局限于专业,文科生可试基础编程,理科生能接触艺术鉴赏;积极参与社团和实践活动,像闻音合唱团、武术协会等平台都能提供成长场景。
要打破“只能靠成绩证明自己”的固有想法,多问“我想试试什么”,在多元体验中发现潜能。经亨颐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李林虓,在校期间,他专业课不算顶尖,但在流霞剧社发现了自己对表演的热爱,毕业后将戏剧表现手段融入学前教学,并投身小演员培训,带着孩子走上了国家话剧院的舞台,自己也成为了宁波评话的传承人——他用特长证明了,跳出成绩内卷,反而能找到更耀眼的成长坐标。这正是个性化教育希望看到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被成绩所困。
第二个建议是聚焦深耕,形成特长。在广泛尝试后锁定 1~2个兴趣领域深耕,比如专注传统文化,可以进入师缘书画社,在雅韵丹青中挥洒青春笔墨;如果专注智能科技,可以进入创想3D打印社探索技术突破;如果热爱实验教育创新,可以加入贵之烯化学研究社积累经验。要善用学校资源:找导师获取专业指导,借助实验室接触前沿知识,通过学科竞赛、科创项目把兴趣转化为系统能力。杭师大为大家准备了“帮你找到特色”的多元支撑,我们的课程体系像一面多棱镜,让不同特长的同学都能找到发光角度;我们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多元的,志愿服务时长、科创比赛经历、社团活动策划等都能成为才能的体现。
只有在聚焦的领域沉淀到一定深度,才能从“潜在可能”变成自己在人生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特长也会在深耕中变得清晰而坚韧。当你拥有这些,你就是大家眼中优秀的好学生。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个性化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精神相契合,在聚焦深耕中实现个性发展。
第三个建议是开放交流,激活思维。保持开放心态,主动与老师同学特别是不同专业的老师与同学交流:参与跨学科讲座、学术沙龙,和其他院系同学讨论问题,不同领域的视角能为才能注入新的活力。就像树叶通过光合作用与周围环境交换能量,你们也该在交流中充分地吸收养分。我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跨学科培养让我在科研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其中与不同学科人一起交流是关键。今天的我走上新岗位也是一种开放交流,这能在团队协作中互补成长,同时扩大视野与认知。
在杭师大也有不少案例,数学学院学生为杭州越剧市场做分析,帮助重构地方戏曲复兴的系统工程,这正是跨界合作激活才能的体现。大学汇聚的多元人才,正是交流学习的最佳资源。通过开放交流,可以博采众长,更好地促进自身个性发展,这也是个性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未来几年,希望你们能在大学的多元土壤里“扎根生长”。你可以周一泡在实验室,周三出现在话剧社,周末去社区做志愿者——成长从来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进步”。学校会给你“发展特色”的底气:导师帮你梳理方向,有同学在导师指导下把书法爱好与康复治疗结合;学科竞赛学分奖励让你专注擅长领域,有学生用科创成果兑换了选修实践课学分;“星光计划”给有特色的想法插上翅膀,让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有了做更多尝试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让校园的“特色文化”更有力量:文科学院同学为理工科写科普,让前沿技术被更多人了解;体育生为艺术生设计体能方案,帮助他们在演出中保持状态;不同学科合作交流,像化学与生物师生共同开发的环境检测技术已投入使用。总之,把每个同学的特色汇聚起来,就像满树的叶子共同构成了繁茂的树冠,这将是杭师大最珍贵的财富,也会成为我们大学时光里最难忘的共同记忆。
同学们,大学的多元化不是杂乱无章的选择,而是有方向的探索;成就自我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而是绽放自己的光芒。大学的多元化才能培养,正是这三个建议所涵盖的“广泛探索找方向—聚焦深耕筑根基—开放交流促提升”的过程。杭师大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尊重特色、成就特色”的成长史:从李叔同先生用美育滋养艺术特色,培养出不少书画大家;到如今的“通识+专业+特色”培养体系,始终不变的是“让每个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优秀”。在新时代,我们更要让这一办学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天,让我们一起定下约定:在大学这几年里,不用模仿他人路径,勇敢发现自己的特色——不追求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而是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当每个你都长成最好的自己,我们会用无数个“最好的自己”,共同成就“我们最好的大学”。这所大学的“好”,不在排行榜里,而在每个同学按自己节奏生长的模样里;不在统一的评价标准里,而在我们彼此支撑、共同繁茂的生态里。
让我们记住这个约定,在杭师大这片沃土上,拥抱多元化,成为最好的自己,成就我们最好的大学。期待几年后,我们一同见证和庆祝属于每个人的成长,也变为杭师大的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