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下午,仓前校区恕园31号楼201教室内座无虚席。孙吉凤校友(2007届化学)带着对化学教学的深度思考,以《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策略》为题,为我校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3级化学师范专业全体学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专题培训讲座。

讲座开篇,孙吉凤校友以一组生动的调研词云引入,“成绩”“学习”“教学”“集体备课”等关键词醒目呈现,直接展示出当前学校教育中“关注学生成长、助力教师发展”的核心方向。这一接地气的开场,迅速拉近了与在场学子的距离,也让大家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
在分享核心内容时,孙吉凤校友围绕化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娓娓道来。谈及教材与课标的关系,他提出“理解审视 — 选择设计 — 调整修正 — 反思反馈”的闭环理念,还结合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具体案例,细致讲解如何让教材成为落实课标的“桥梁”,让抽象的教学理论变得可感可知。
针对高中化学优质课堂的设计,孙吉凤校友给出了清晰的“三步路径”:第一步,教学主题整体设计需瞄准素养目标,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第二步,学习任务微格设计要拆解成板块化、任务化的小目标,用问题带动学习;第三步,学习评价设计要发挥好导向、诊断、激励作用,让教学效果有迹可循。这些实用的策略,为想要从事化学教育的学子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方向。
在学生观的探讨中,孙吉凤校友的观点温暖而深刻。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有独特个性、在持续成长”的个体,教师要以多维评价看见“具体的学生”,以容错心态接纳“真实的学生”,以奖惩分明引导“成长中的学生”。同时,他还分享了学习风格的多元构成,从物理环境偏好到社会互动需求,让大家明白“因材施教”不仅是理念,更有具体的实践方法。
学科实践力的培养是本次讲座的另一重点。孙吉凤校友结合课程标准,对比大学化学专业课程和古今化学发展特点,提出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做・创”模式 —— 从问题探究到动手实践,再到创新拓展,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他还介绍了“4C”(学科认识、实践、思维、素养)协同发展模式,让大家清楚看到化学教学中“知、行、思、养”的内在关联。
讲座中,孙吉凤校友还穿插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从“探究 — 评估 — 解决” 的活动设计思路,到“自然&社会&科学”的跨场域融合理念;从自制肥皂的步骤拆解与去污原理探究,到课堂中融入良渚、大运河、西湖等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这些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也让在场学子感受到化学教学的无限可能。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分享,不仅为化学师范专业的学子打开了理解课堂教学的新视角,更让大家对未来的教育实践充满信心。相信这场讲座的收获,将成为学子们日后投身化学教育、探索教学创新的重要力量。

经验分享
讲座结束后,我们有幸与孙吉凤校友进行了一个简短的采访。
忆求学时光,承恩师风范
谈及杭师大求学时光,孙吉凤校友细数了多位令他印象深刻的恩师。班主任张义建老师关爱学生、亦师亦友;退休返聘的盛国定老师怀揣教育情怀,对毕业学生情况了然于胸;章鹏飞老师专业能力突出,有机化学课程生动易懂;潘建林老师分享创业与治学故事,人格魅力十足;边界老师个性鲜明,结构化学课程极具挑战性。这些老师的高尚师德与独特风采,深深影响了他的教育理念。
谈干部经历,传领导心得
作为曾担任学生干部的“过来人”,孙吉凤校友分享了领导力提升的心得。他回忆起大一任生活服务部部长、大三任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强调“尽力而为,顺其自然”的价值观——接到任务便全力以赴,面对结果则保持平和心态。同时,他提醒学生干部,与人交流时要展现自信与热情,通过积极的情绪价值凝聚团队,无论是课堂试讲、面试还是带领干事,饱满的状态都能有效提升影响力。
以实验为引,融知识与实践
在教学领域,孙吉凤校友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阐述了“知识与实际逻辑结合”的教学理念。他以自制肥皂实验为例,指出教学需先夯实学生基础,讲清皂化反应操作、检验方法等核心内容,再通过“防滑肥皂”“可漂浮肥皂”等生活化问题引导深化思考。同时,他强调要串联实验机理与生活应用,如通过对比不同滴数表面活性剂的效果,结合表面张力原理,延伸至面粉洗、淘米水洗等新型去污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解教学困惑,授创新之道
针对大三学生微格教学练习中“照本宣科”的困惑,孙吉凤校友给出实用建议。他表示,按教材设计教学是基本功,待内容熟悉后可结合专业知识创新,如简化离子反应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直击反应本质,但创新需以课程标准和学生接受度为前提。此外,课堂需加强互动性与幽默性,更要关注学生状态,用责任心与真诚打动学生,若缺乏天生人格魅力,“真心关爱学生”便是后天可践行的关键。
疏就业焦虑,重情绪价值
面对当下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孙吉凤校友给出暖心疏导与建议。他指出,学生需管理好自身状态,交流时要展现自信,避免因语气问题影响他人对自身能力的判断。他强调,情绪价值在求职与工作中至关重要,即便存在小差错,积极的态度也能弥补不足。
专访最后,孙吉凤校友为学弟学妹送上寄语。他提出“爱”与“和谐”两大关键词:“爱”是要热爱学生、岗位与职业,以积极态度面对未来;“和谐”则是在处理就业、考研、家庭期望、情感关系等问题时,做好平衡与取舍,找到最优路径后便坚定信念,勇敢前行。孙吉凤校友的分享既有教学实践的干货,也有人生成长的智慧,为学子们在学业、工作与生活中拨开迷雾,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结语
深耕不辍,源于对化学教育的热爱;点亮星河,得益于对育人初心的坚守。孙吉凤校友以其深刻的实践智慧与温暖的人文关怀,完美诠释了“浙派名师”的深厚涵养。他的分享,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盏照亮未来教师职业发展与精神成长的引路明灯,激励着后辈学子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校友简介:
孙吉凤,2007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副校长,任教高中化学学科。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化学竞赛园丁奖、杭州市四星级学科带头人、杭州市最美教师、杭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杭州市课改年度人物、余杭区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入选为浙派名师、杭州市高层次特殊支持人才;专注于课堂教学及课程研究,获得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成果论文评比一等奖、浙江省高中化学教学论文一等奖等,主持4项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多项成果获得省、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参与多部学科著作编写。
文/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