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6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师生一行到访杭州师范大学。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学生代表袁铭欣,谷柯颖带领团队参访校史馆,了解杭州师范大学建校历史、学科建设、杰出校友等,感受校园文化与教育理念。随后,访学团从行政楼出发,沿着塘南路参观了校友林,亚运橄榄球训练场地等校园风光。
上午10点,Ma&Morley HZNU奖学金项目青年学者来访活动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国际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举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副校长Kent Anderson、校友和慈善办公室发展部执行董事Rebecca Hazell及37名学生和相关人士,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胡华,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汪学磊,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蔡云飞,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院长助理孙崇飞及10名外院学生代表参与本次活动,翻译211班袁铭欣担任主持。
No.1
活动伊始,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胡华对纽卡斯尔大学师生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他也指出杭州师范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为“文化交流、文化摆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胡华副校长衷心祝愿纽卡斯尔大学的师生们本次中国之行愉快顺利。
No.2
紧接着,纽卡斯尔大学副校长Kent Anderson发表讲话,他将会议的主题分为了三个部分,“Ma&Morley”“青年学生”和“交流活动”,并展开阐释。他衷心地希望通过Ma&Morley奖学金项目,纽卡斯尔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能够维持这段特殊的关系,共谋两校长远的发展。
No.3
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敏介绍了杭师大国际教育专业的排名,并引入介绍了中国传统非遗——无骨花灯(灯笼)。灯笼代表着快乐、和谐、团结,常常在中国的春节使用,它象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点亮灯笼,将中国的文化之光传播到澳大利亚。文化的灯火延续绵延,澳大利亚的“文化之灯”又传回中国,由此搭建文化的沟通桥梁。审视过去,放眼未来,周敏院长希望大家敢于去闯,敢于接受未知的挑战,去成为一盏灯笼,点亮世界。
No.4
杭师大外院学生代表朱欣彤发言,Ma&Morley奖学金交流项目给了她第一次到国外访学,同外国友人交流的机会,此次面对面的线下交流,更是意义非凡。纽卡斯尔大学学生代表Paycee Cubby和Emma Dubos也向大家介绍了纽卡斯尔大学和他们参与Ma&Morley奖学金交流项目的感受,对于他们来说,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朋友,听闻新的故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她们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交流活动满怀期待。
会议中程,纽卡斯尔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师生共同合影留念,大家一起喊出“Ma&Morley”,气氛热烈。
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非遗传承匠人陈建伟向外国友人们教授无骨花灯的制作,王成同学作翻译。陈建伟是皤滩乡的乡贤,是无骨花灯的传承人和仙居花灯国际传播工作室的管理人,对花灯的制作和传播具有独到的了解。
无骨花灯,系因灯面图案由刀凿灯刺成孔,透光留影,灯身无骨而得名,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为一体,造型别致,空间感强,立面变化丰富,结构细腻生动,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第一灯”。今年五月,杭师大外国语学院党委在与叵滩乡党委开展党建联建时,专门把仙居无骨花灯的国际传播作为一项主要内容。
无骨花灯的传承走过千年,在时代的感召下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本次花灯制作选用的灯刺图案为亚运会吉祥物宸宸、琮琮和莲莲,正契合杭州师范大学将在今年九月承办橄榄球和排球两项赛事这一热点。中外友人携手共制无骨花灯,不仅表达了对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也让无骨花灯技艺得到了延续和创新。
历经制图、胶浆调配、组装、装饰等十余道流程,无骨花灯有着繁琐的制作程序。中外师生在陈师傅的指导下,认真地观摩学习,折纸、组装、抹浆,事无巨细地完成每一道工序。
红纸轻薄易皱,搭建起的花灯坚实难移,在光与影的合奏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伴随着悠扬的中国古典音乐,大家在花灯的制作中,感受亚运氛围,感受文化传承,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制作的过程中,同学们互帮互助,彼此交流,搭建起了文化沟通的桥梁。
“刀凿针刺孔万千,透光留影花更妍”,无骨花灯光透成影,映出文化交织之图景,中澳文化之花于其间绚烂绽放。
“马&莫利奖学金”项目概述
2017年2月,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捐赠2600万澳元(约合2000万美元),设立“马&莫利奖学金”,用于支持纽卡斯尔大学“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思考它的优秀学生”。“马&莫利奖学金”是马云公益基金会在澳大利亚的首次公益捐赠,为纪念肯·莫利(Ken Morley)与马云长达几十年的友谊,关键词是感恩。“马·莫利奖学金”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界的一项独特计划,将协助建立一个长远而有影响力的学者社群,为他们提供全面的社区参与和获益计划,帮助他们建立重要的人际网络和友谊,并通过实务培训掌握全球化发展所需的领导才能。